高教动态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 正文

坚持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,助力行业转型升级

信息来源:发规处 发布日期:2025-05-16

武汉纺织大学坚持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之路,构建以理工为主体,人文艺术和经济管理为两翼的“一体两翼”学科体系,得益于自动化、人工智能学科的进步,纺织行业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,科技赋能行业转型升级,学校始终坚持现代纺织、大纺织、超纺织和未来纺织的办学方向,纺织学科综合实力在软科排名世界第三。

一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,建设行业一流高水平师资

聚焦纺织一流学科建设,精准对接人才需求,两年来,纺织及相关支撑学科引育国家级人才13人(共19人),自主培育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全校共有纺织及相关学科背景各类人才近400人,占全校专任教师比例超过四分之一,形成中部地区行业人才高地。通过工程师教育计划、校企双向选派、博士服务团等举措,每年选派10%专业教师工作在生产实践一线,建成一支理论功底扎实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队伍。开展最美教师、卓越教学奖评选表彰活动,发挥梅顺齐教授“黄大年”式教师团队的模范引领作用,将黄大年精神与创新实践结合,形成“科技报国、服务行业”的集体共识,近年来,涌现出一批又“红”又“专”全国模范教师和先进工作者

二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养行业急需高素质人才

突出思政育人功能,在承接国防军工重大项目中涵养红色基因,构建“尚美中国金课+大国工匠进校园+校长答疑课”大思政课体系,在中央电视台《开学第一课》中揭秘不为人知的纺织新科技,展示其魅力,激发师生终身服务行业的激情。突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,探索“专业嵌入产业链,产业哺育专业群”专业建设路径,共建“研究院+产业园”平台,形成产业“命题”、师生“答题”、市场“判题”联动机制。建校50年来,累计向社会输送行业人才近20万人。开展“双创”实践育人,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,加入兴趣小组,参加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,连续两届喜获特等奖,学科竞赛位列全国 50 强,近三年,学生获授权专利 689 项,创办企业 83 家,校友李建全创办稳健集团,个人向学校捐资1000万美元。

三、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,服务行业科技自立自强

依托学校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,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加强科研团队建设,开展纺织新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,对接航天三江、航天科技五院等单位,成功完成“嫦娥五号/六号”月面国旗、火星探测装备、超高音速飞行器壳体等航天军工重点研发任务,正在参加“嫦娥七号/八号”载人登月相关项目。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,在高品质智能纺纱、绿色印染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,研发的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,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并在安踏、全棉时代等品牌成功转化,与稳健医疗合作,迅速推进无铅医用放射性防护服在武汉转化投产,正在推进人造血管、心脏瓣膜、疝气补片等生物医用纺织品的落地转化。

四、坚持开放、合作与交流,促进行业国际化发展

彰显合作办学特色,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——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作用,10年来,该机构培养学生近3000人,90%以上的毕业生获得中英双方文凭。深化中外人文交流,发起“一带一路”纺织高等教育联盟,每年为学校输送优质留学生源近200人。依托教育部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,为中小纺织企业在市场拓展、人才招聘、技术升级等方面搭建互利合作的平台。创新留学教育模式,依托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,开办纺织工程师研修班等援外培训项目,2006年至今,来校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海外学生约4000人。毕业留学生超过50%进入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纺织类中资企业就业,成为学校与海外纺织企业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。

下一步,学校将聚焦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”一体化,发挥高校支撑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新优势,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型过程中持续发力,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纺大力量。


友情链接: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    邮编:430200

Copyright @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  武汉纺织大学发展规划处(学科建设办公室)